五龙捕鱼100倍
五龙捕鱼100倍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五龙捕鱼100倍 > 新闻动态 >
《红楼梦》:十二金钗,十二判词,暗示了她们的命运,耐人寻味。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金陵十二钗在世界文学史上成了一道亮丽风景。这十二个美丽女子性格各异,各有所长,但个个命运多舛。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史湘云…十二金钗你能说出几个?再读金陵十二钗判词细细品味人生百味。

图片

金陵十二钗的第一句判词:“可叹停机徳,堪怜咏絮才”,二位女主一个是“徳”,一个是“才”。女子的“徳”在那个年代比“才”更被人看重,这就是为什么薛宝钗的判词在前。曹雪芹对薛宝钗的结局是叹息,对林黛玉是同情。我个人浅薄的理解,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如果非要把两个女主解释为人性的正反两面,那简直无法解释《红楼梦》的文学地位。曹雪芹一定是把“徳”和“才”看的一样重要,绝不可能为了踩一捧一写这部小说。读文学作品不能过分带入现实视角去解读,虽然言情宫斗这种爽文容易让人上瘾,可是那样会把自己带入偏见。我并不觉得薛宝钗“无情”,曹雪芹给薛宝钗的那句“任是无情也动人”其实说的是世人眼里的薛宝钗。

《金刚经》里说“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苦”。“人间”在佛家的眼里就是一片“苦海”,所以学佛之人才会说要度一切苦厄。所谓“苦”,即是“贪嗔痴欲”,就是“有情”。所以才说“有情皆苦”。薛宝钗如果无情,早已经涅槃了。

《红楼梦》关于世间美好破碎的深深遗憾,曹雪芹通过此书“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怀金悼玉是对钗黛的怀念和悲悼,薛宝钗戴着金锁,林黛玉名字中就有“玉”。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指十二钗中的佼佼者黛玉和宝钗的不幸命运。所以《红楼梦》写尽人生的悲怆。

图片

1

林黛玉

【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命运:父母去世后在外祖母家生活,与表兄相爱但不得终,最后郁郁而终。

“黛玉”的由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据说在最初的《石头记》里不叫这个名字,而是曹雪芹后来改的。相传曹雪芹的家原来住在城里,搬到西郊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为了写书,他省吃俭用,可有时还是买不起纸墨。一天,他正写着书,墨用光了,这下他可犯了难。正在这时,好友鄂比先生来访,便对他说,在樱桃沟里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叫黛石,当地的女人们常用它描眉,所以也叫画眉石,自己曾试着用它画过画,何不找来试一试?曹雪芹听他这么一说,当天下午就去了樱桃沟,果然找到一些黑色的石头。拿回家一试,还真能写字,只是颜色浅了点儿。于是找来一些碎墨兑在一起,再一试,字迹清晰,接着便用它写起书来。自从有了“黛石”,曹雪芹再也不愁没有墨了,一有空儿就到樱桃沟里捡上几块,然后兑点儿碎墨混合着用。因黛石给他写书提供了方便,为了记住它,便在修改初稿时,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了“黛玉”。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就有关于黛石的描写。

【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

薛宝钗,林黛玉,一个神瑛侍者,一个绛珠仙子,一个美玉无瑕,一个阆苑仙葩,贾宝玉,情根峰下一个多情的顽石,却一生辜负了两位仙女下凡的绝世美女,一个灌愁,一个离恨,因此最后只得以千古绝唱凄美词曲《终身误》和《枉凝眉》怀金悼玉仰天长叹! ​

图片

2

薛宝钗

【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析】:

“停机德”源自《后汉书·列女传》。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但未坚持便中道辍学而归,其妻停下织机,将马上就要只好的布割断了经线,劝其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此处用于暗喻薛宝钗具有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妇德。“咏絮才”源自《世说新语·言语》。

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此处暗喻林黛玉有女子敏捷的才思。“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金簪雪里埋”: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另外,谢道韫的公爹是《兰亭序》的作者,被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羲之七个儿子,唯独谢道韫的老公王凝之资质平庸。此处曹雪芹或许也暗示宝钗和黛玉,一个有德一个有才,虽为女子却也不输男子。

【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都道是金玉良姻”指的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贾宝玉有块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薛宝钗也有块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合起来刚好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说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青梅竹马的感情盟约。“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这句中的“空对”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缺少真正的爱情,婚姻是虚空一场,“山中高士”指薛宝钗,比喻薛宝钗的清高,“雪”是薛的谐音,比喻薛宝钗的高冷。“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句指的是:世外仙姝是说林黛玉,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姝,美女。“寂寞林”,写的是黛玉孤独死去。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玉总是念念不忘林黛玉,他爱的是林黛玉。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说的是贾宝玉现在才发现人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足。“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说的也是贾宝玉,虽然薛宝钗很贤惠,但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这段婚姻注定意难平。

在对薛宝钗的评价中,人们有时忽略了她在金陵十二钗中的地位,她是曹雪芹充满爱心和悲悼之情的一个少女。《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她与黛玉的放在一起,位居正册之首,暗示着并列第一。当然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倾注的爱心最多,寄托的理想与先进理念也最多,清人就早已指出黛玉为 “群钗之冠”。不过薛宝钗位列第二是没有问题的。

警幻仙子让贾宝玉听的十二支《红楼梦曲》的《红楼梦引子》中最后一句是:“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在这里,“悼玉”显然是指痛悼林黛玉的不幸而亡,“怀金”则明显地表现出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深切怀念之情。这种对举具有并列作用。曹雪芹对薛宝钗的基本态度是我们解读这个艺术形象的一把总钥匙,进行人物道德评价的基准。而这一点在那个特殊年代往往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于是对薛宝钗的评价自然就不能不走入误区。

图片

3

贾元春

【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

须要退步抽身早!

题为“恨无常”,概括了元春的命运。在四春中贾政两个女儿的《红楼梦曲》的曲词中都写到“爹娘”,元春的《恨无常》写与爹娘的死别之悲,探春的《分骨肉》则写与爹娘的生离之苦。“无常”一词,大致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命运变化无定;一是人死时勾魂的鬼。此处用来概括元春命运之悲的时候,这两层意思应该都有,也可以说是互为因果。因宫廷生活的宠辱无常,导致元妃被无常鬼勾走;也可以说,因为命入黄泉,而感叹生死得失的变化无定。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这句说元妃是在“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得意之时,而遭遇“无常”降临的。“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对于贵为皇妃的元春来讲,万事不外乎国事和家事,不外乎她所眷恋的盛事,那“太平气象,富贵风流”,也不排除她所担心的家亡事败。而当她离开人世的时候,这一切都无法顾及了。“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这句大概是说元春死时阴魂不散。上一句虽说“把万事全抛”,但她还是有许多抛不下的事,所以芳魂不安。元杂剧《窦娥冤》第四折写窦娥鬼魂诉冤的情节,旦角的名称叫“魂旦”,演义了阴间的窦娥向人间的父亲窦天章托梦,倾诉冤情。这一剧情有助于我们理解元春的曲子。“望家乡,路远山高”,似在写元春与亲人故里阴阳永隔。窦娥的鬼魂曾倾诉:“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若将“望家乡”理解为元春还活着的动作的话,那么,“路远山高”只能视为宫墙与民间的距离宛如咫尺天涯。结合上下文,从冥界的角度表达元春的心情,似乎更通顺。“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句写死去的元春向爹娘托梦,一是报告自己的死讯,二是嘱咐家里的后事。

说到元春之死,这里存在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元春是正常死亡吗?若按一百二十回本第九十五回所写,“元妃薨逝”之前贾政告诉王夫人:“因娘娘忽得暴病,现在太监在外立等,他说太医院已经奏明痰厥,不能医治。”书中的解释是“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贾政和贾母王夫人都“遵旨进宫”,亲人们守护着元妃,直到“元妃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可以说这是一种正常死亡,死者临终前把该见的“爹娘”都见到了,没有必要死后再借助鬼魂去向他们诉说临终遗嘱。若按脂砚斋批语的暗示,元春之死似乎与杨贵妃之死有相似之处。

图片

4

贾探春

【判词】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两句,是说探春这人,虽为女子,实则精明能干。“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两句是说探春的远嫁。比喻她从此远嫁,告别爹娘和故乡,一去而不回。1987版《红楼梦》在拍摄探春远嫁的场面时,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完全的依据第五回的这几句判词,和判曲来做的场景。就是在江边,贾府一家,送探春远嫁,一身披红的探春,含泪向亲人磕了头,便登船远去.

【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这首曲子是写贾探春。即骨肉分离的意思。曲子从探春远嫁海隅时对父母的强颜劝慰,写她与骨肉亲人分离时的悲苦心境。抛闪:抛开.残年:晚年,指老年人。穷通:人生遭遇的窘困和显达。定:指命中注定。缘:缘分,机缘。奴:旧时女子的自称。牵连:牵挂留连。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与'二木头'迎春不同,她精明能干,能决断,是颇有英气的女杰.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

《分骨肉》是红楼梦中揭露贾探春命运的曲子。是探春远嫁他乡、抛别父母时的哭诉之词。开始表达的是自身抛别家园之悲和父母抛别女儿之哀伤。最后由人生穷达说到悲欢离合,以宽慰爹娘,切莫为女儿的远嫁而牵肠挂肚,伤损残年。整首曲子曲调哀怨动人,以贾探春的口吻道尽骨肉分离之苦,尝尽不得不远嫁之悲凉,让人不觉泪目。

图片

5

史湘云

【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从这首红楼梦曲可知:“襁褓中,父母叹双亡”指的是史湘云生于富贵的史家,但是,父母早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说的是史湘云虽然生在富贵家,但是从小没有娇生惯养,能吃苦。“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指的是史湘云生来性格宽大洪量。“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指的是史湘云的诗词才华犹如天晴时的明净,象征史湘云的才华横溢。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指的是脂砚斋评注提到的。史湘云后与一个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郎才女貌。“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形容史湘云的这段婚姻幸福美满足以抵消掉幼年时寄养于亲戚家的不幸。“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句中的“云散”、“湘江”、“水涸”,说的是史湘云的幸福终究就好像湘江的水最后会干涸一样,指史湘云最后在高唐的守寡。“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句说的是人世间的兴盛繁华、衰败没落自然有定数和命数,为什么要悲伤。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十分英气的一个人物,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虽然在家庭中有许多不如意处,可她却从来都是开朗乐观,襟怀坦荡。她才华极高,每每作诗,都出名言警句,令众人叹服。她与林黛玉的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十分经典。史湘云最后嫁给卫若兰(一说冯紫英),却不想夫君早逝,湘云守寡,留下一双儿女,她只能去做船妓渡日。

图片

6

妙玉

【判词】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是妙玉的判词。所谓“洁”,指的是“高洁”,指一个人的品格高出于世俗,不俗气。什么是“俗气”?那就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高洁即与此相反。所谓“空”,是一个佛教概念,即把人世间能够感知到的一切都视为虚无。在“虚无”的意义上,“空”比“洁”更彻底。这支判词的意思是,妙玉追求“洁”,但从来不曾“洁”过;妙玉声称“空”,但事实上未必“空”;可惜像妙玉这样的“金玉质”,最终还是陷于肮脏的淖泥之中。后两句涉及到妙玉的结局,暗示妙玉一心追求“洁”,但最终还是被肮脏的环境所吞没。但究竟怎么个“陷”法?究竟陷于谁之手?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并没有写到妙玉的结局,高鹗的续书把妙玉写成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并劫持走了。但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那部“靖本”的批语却提示:妙玉后来是流落瓜洲渡口,并被迫嫁给一个老头。

【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怎么理解妙玉《世难容》里的“风尘肮脏违心愿”呢?那你要看怎么理解风尘和肮脏了。你把风尘理解成烟花之地,那一则跟好了歌批注不符合,二则第一回贾雨村难道是在妓院怀念娇杏的吗?所以风尘为何不能是风尘仆仆那个风尘呢?指代扰扰人世。至于“肮脏”意思就更多了,这个词在诗歌里是表达不屈抗争的意思,比如文天祥教育自己儿女不投降“肮脏到头方是汉”。这样一结合是不是更合理呢?妙玉在八十回后重新入世了,她不断的抗争不向恶势力屈服,最后却没有成功,终于深陷于滚滚红尘。

有人说妙玉六根不净,喜欢贾宝玉。其实仔细想想妙玉在贾府的时候也不过是18岁左右的年纪,正是青春烂漫的时候,有一些想法也正常。只是妙玉少年出家随师傅修行,是佛门的有缘人。要知道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也是有佛缘的,只是她的父母不舍得让她出家。还有人说,有佛缘的人,在世间生活的不会很圆满。因为他们有出世心,不擅长人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在红尘中他们不擅长为自己谋利,不擅长处理生活中的蝇营狗苟。妙玉是带发修行,喜欢干净,喜欢清静,在贾府中她也很少和其他人来往。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中,妙玉在贾府败落之后被强盗抢走,终究是落入泥污中。妙玉的经历也是很曲折,少年时离开父母,青年时带发修行。但终究不是实心实意,终究是有一些意难平。

图片

7

贾迎春

【判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迎春是贾府的二小姐,贾赦之女,庶出。迎春容貌不凡,但资质平平,性格懦弱,被人称为“二木头”。贾赦做主,将她讲给了孙绍祖。孙绍祖曾受贾府恩惠,后发达起来。孙绍祖本人骄奢淫逸、忘恩负义,迎春过门后,遭到孙绍祖百般折磨,致使柔弱的迎春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曲】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

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全文不难解,但其中“贪还构”三字有些费解。有人解释为是“贪欢媾”的意思,指孙绍祖沉溺情欲,迎春被蹂躏致死。我倒觉得用东汉高诱注《南淮子》中对“构”字的解释比较靠谱,“贪还构”是用来暗示孙贾两家关系的。高诱注曰:“构谓以权相交,权尽而交疏,构构然也。”“构构然”指关系恶化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构”指以权相交,一旦权力没了,关系也就随之疏远、直至恶化。孙绍祖家与贾府就是这种关系,起初贾府得势时,孙家就上赶着投靠,贾赦手头紧,孙绍祖就马上送钱来,后来贾府逐渐衰落,孙绍祖就不满了,开始要贾赦还钱,贾赦视钱如命,不愿意还,就拿女儿迎春抵了债,最终落入狼口。“贪还构”就是既贪婪又势利眼,谁得势就结交谁,极尽溜须拍马之势,一旦失势,立马就落井下石,绝不手软。这种人绵延不绝,于今犹甚,且更加变脸娴熟。

图片

8

贾惜春

【判词】

深山寂静无声,空有雀鸟啼鸣。一所古庙里,隐约见到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有判词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红楼梦》里,贾惜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八位,相比于钗黛、三春,书中对惜春着墨并不太多,只一句“心冷口冷心狠意狠”印象颇深。贾府中众生皆苦,惜春也不过是其中一位。都道贾府好一派荣华富贵繁华景象,却也不过是,镜中水月,虚幻一场。惜春勘破了镜中花,所以她剃发为尼,缁衣为食。

【曲】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

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虚花悟”实际上就是“惜春悟”,她从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透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她认为人就像花一样,花不论是满圆的“夭桃”或遍山的“杏蕊”,最终都捱不过秋霜;人不管贫穷或富贵,都逃不脱“生关死劫”,又何必空自劳碌受折磨?因此,她年纪轻轻,就产生了弃世的念头,扑灭了自己青春的火焰,去“觅那清淡天和”的生活,出家当尼姑去了。

解读:惜春的结局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尼。虽然免受抄家牵连,但身处乱世,世态炎凉,佛门生活也难清净。

图片

9

王熙凤

【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生不逢时之悲,身为女娇娥,才智不输男儿郎,男尊女卑的时代,千算万算也算不过封建社会注定的命运,但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是荣国府由盛到衰的鲜明标志,就像荣国府盛在皇权之下,衰在皇权之下! ​

《世说新语》记载,吕安一次去看嵇康,嵇康不在家,弟弟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写个“凤”字就走了。“凤(鳳)”字拆开来就是“凡鸟”两个字。王熙凤判词中有“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就是用“凡鸟”来暗指王熙凤。 ​

【曲】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一首《聪明累》,写尽琏二奶奶的一生。王熙凤,一个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八面玲珑的美艳贾府实权派。原著中描述其“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可见个人能力极为出众。她一世聪明,一世权谋。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心机万人不及她一人,口舌之利更是无人能及。“弄权铁槛寺”、“设计害死贾瑞”、“计害尤二姐”......表现出的心狠手辣、傲慢苛刻令人不寒而栗。她短短的一生,为权为利,到头来不过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代红学家王昆仑对她有一句名言: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曾国藩说,“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红楼梦中,王熙凤那可是个绝对聪明的人,可是曹雪芹给她的判词却是《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菜根谭》中提到:“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勉之。

解读:王熙凤长年管理贾府,善于理财,又好弄权,甚至为了满足贪欲,利用权势为非作歹,最后害人害己。而离开王熙凤的贾家败局难挽,她半生操持的心血终成泡影。

图片

10

贾巧姐

【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自小备受宠爱。后来,王熙凤去世,贾府衰落,无依无靠的她被舅兄拐卖,流落到风月之地。因刘姥姥受过巧姐恩惠,巧姐被其出手救出,得以死里逃生。巧姐最后成为乡下农妇,但比起大观园中众女子的悲惨结局,算是幸运的。

【曲】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支曲子是写贾巧姐的。据“判词”所示,贾巧姐的不幸遭遇,是在贾府事败之后,而她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则是因为得恩人刘姥姥的教助。曲子里两用迭句“留余庆”、“幸娘亲”,就是这种得遇“济困扶穷”恩人的感情的进发。

“济困扶穷”与“爱银钱忘骨肉”是强烈的对照。从巧姐的遭遇中看到,“济困扶穷”只能存在刘姥姥这样的劳动者阶层之中;而封建地主阶级,在其覆灭前的挣扎中连骨肉亲情也早已“忘”得一千二净,从而暴露出他们“奸”与“狠”的真面目来。

曲子把王熙凤偶济刘氏,说成是她能“留余庆”,“积得阴功”,那是作者的阶级偏见。曲子还宣扬因果报应,说“乘除加减”,即所谓或增或损,或赏或罚,都是“上有苍穹”一全由老天爷安排决定。这些都是应该批判剔除的封建糟粕。此曲假托历经家败人亡、又流落烟花巷、最后幸遇曾受恩于贾府的刘姥姥赎救而得脱离苦海的巧姐口吻而直抒劝世行善的主旨。

图片

11

李纨

【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这是红楼梦里李纨的判词,李纨是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李守中之女,也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但她嫁给荣国府二房长子贾珠之后不久,丈夫就一病死了,于是青春丧偶的李纨,就成了寡妇。她的人生,恰如桃李一般,待到春风吹落桃花李花,开始花落结子之时,也就预示着李纨的人生再也没有春天,正如诗词里说: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她的子便是那盆茂兰,即贾兰。

【曲】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

再休提绣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

威赫赫爵禄高登,

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李纨是荣国府贾珠的妻子,可怜她年纪轻轻就守寡,她只能守着儿子贾兰生活。在《红楼梦》中李纨是一个无欲无求、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的人物。结局中,贾兰科举中第,李纨也享受凤冠霞帔,可就在此时,却突然暴亡,正是人生无常。

有人认为“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是说李纨做了恶事,以致未能为子孙积阴德。“昏惨惨黄泉路近”有人认为是说李纨,有人认为是说李纨的儿子贾兰。第五十回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李纨编了两个灯谜,第一个灯谜的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是 “虽善无征”。第二个灯谜是“一池青草草何名”,谜底是“蒲芦也”。这两个谜语,又有怎样的寓意?具体内容,请看文章中的解读。

图片

12

秦可卿

【判词】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是宁国府长孙贾蓉之妻,她“生的婀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贾母等人对她疼爱有加。判词“情既相逢必主淫”暗示她和公公贾珍又私情,并因此“悬梁自尽”。作为宁国府大家族中显赫的一员,她的奢淫和腐朽预示着贾家日后的衰败和灭亡。

【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这首写秦可卿。她的身世存疑,她本是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却嫁入贾府,且上下交口称赞。卧室里用的东西也非同一般。

“画梁春尽”隐晦地点出了小说被删章节内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自缢身亡的结局。从曲子中看,她的堕落是情愿而非被迫的。“箕裘颓堕”指子孙不肖难承家业,而放纵糜烂的生活作风更是加速了家族的败亡。

红楼梦里,秦可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不仅她的身世和死亡有许多未解之谜,即便是关于她的判词和曲词,也多有暗喻,并非只言她一人,多与宁国府有关,尤其关于她的那支《好事终》的曲子。曹雪芹通过秦可卿的死亡切入,但她并未将家族败落落罪到一个女子身上,而是从贾珍到贾敬到宁府,写尽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古代豪门贵族衰亡的根本原因,即子孙败家,坐吃山空,无以继业,最终以情收尾,也暗合了红楼梦大旨谈情的宗旨,如此层层递进的关系,也表现出了曹公的此中深意。

图片

飞鸟各投林·收尾

原文: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解读:此曲不仅是是十二钗曲子的复奏,也是四大家族和全书人物命运结局的总结,更是整个《红楼梦》的悲剧底色和基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五龙捕鱼100倍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